中國新型涂料網訊:
宏觀經濟的寒冬,使得很多還沒有預想到如何度過寒冬的人有點措手不及,但也有早就做好了準備的,正有條不紊地添置棉被,準備過冬。對于涂料行業來說,涂料的棉被在哪里?就在我們匆忙尋找棉被時,我們看到,家電、家具業已做好了過冬的準備,找到了他們過冬的棉被——農村市場。
然而,和家電、家具一樣,在城市遭遇更寒冷的冬天時,涂料企業也想到了去農村市場尋找逾冬的棉被,他們大多數把眼睛聚焦在廣袤的農村,企圖開始挖掘新的增長點。農村市場,無論對任何行業來說,都是一塊令人垂涎已久的逾冬棉被,但這又是一塊難以得到的棉被,也是一塊不得不去爭奪的棉被。
進軍農村的明智選擇
隨著農村經濟改革的發展,農村市場進入了復雜、模糊、多元的時期。關于農村市場的概念,除了真正意義上的農村之外,亦應包括縣、縣級市和中小城鎮,稱之為“大農村市場”。我們將大城市周圍的衛星城鎮、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縣級市及小城鎮規劃建設較好的地區,都劃入農村市場的范圍。在這里,“農村市場””已不是地域上的意義,而代表了一種消費能力和層次。
農村市場消費群,狹義地講細分為兩類社會群體:一類是改革開放以來,隨著GDP的增長,在城市化進程中已成為城市新客家的8000萬市民。這其中尚不包括未取得市民身份進城就業的農民工群體(約7000萬人左右)。因為經歷工業、商業等城市文明的熏陶時間不長,這個群體不可避免地從心理和文化上,都未完全蛻變農民思維方式的本質。另一類群體指的是鄉、村、鎮散居的至今為止以土地為生的8億農民。如此龐大的農村市場,毋庸置疑,正蘊藏著巨大的消費需求。但是機會與風險同在。中國農村市場由于南北氣候差異大,地域文化差異懸殊,消費人文千奇百怪,故去農村開辟市場,雖然是一個巨大的機遇,亦面臨著同樣巨大的挑戰。
不管如何,這個有著9億多新型農民的農村市場,在政策向農村傾斜的利好形勢下,在農民收入日益提高的條件下,尤其是在遭遇金融危機的困境下,進軍農村,無疑是經濟進入寒冬尋找暖源的一個明智選擇。因為,這是一塊一直以來被城市和城市人遺忘的角落。它是那么近,又是那么遠;它是那么大,但又是那么小。
逾冬的棉被有多大?
雖然涂料沒有享受到直接的政策支持,但掘金農村市場的潛力卻很大。
隨著國力的增強,農村獲得的優惠政策也越來越多,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。我們知道,國家歷年來都非常重視“三農”問題,一系列惠農政策也逐漸落實,比如;2010年,中央“一號文件”提出,抓住當前農村建房快速增長和建筑材料供給充裕的時機,把支持農民建房作為擴大內需的重大舉措,采取有效措施推動“建材下鄉”,鼓勵農民依法依規建設自用住房,據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公布的數據,“建材下鄉”將拉動國內消費5500億元-6000億元。初步預計,建材下鄉政策實施3年,可拉動農民建房及建材消費18000億元左右。此外,與國外相比,我國人均涂料消費卻很低,還有這巨大的潛力可挖。
但撬動這塊市場絕非易事。這就是為什么6、7年前很多文章就不斷討論,農村是塊很大的蛋糕,但直到今天,還沒有一個能叫得響的農村涂料品牌,也沒有誕生一個有名有姓的農村涂裝工程師。雖然個別品牌在三四級市場做得不錯,但其真正服務的對象還算不上是真正的農村和農民,其規模也遠遠不能滿足農村市場的需求。
誰都不愿輕易觸及那張炙手可熱的棉被,它是一塊燙手的山芋。但是,時至今日,在很多企業走投無路的情況下,這恰恰是一個機遇,不僅能在那里獲得逾冬的棉被,也許這個棉被還是明年春天種子發芽的溫床。
暗流涌動的農村市場
得到棉被絕非易事。農村市場,也是市場,從大處來講,在市場經濟環境下,也需要講究市場規律;從企業自身來講,在產品進軍農村市場時,也需要按照企業自身既定的渠道、品牌、營銷、服務等規則進行,否則無法深耕農村市場這片沃土,因此農村市場也是一個有規則的市場。然而,反過來講,對于涂料企業而言,農村市場在開發時間上相對較短,開發力度相對較弱,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市場秩序,沒有很好的制度去約束,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,它這又是一個沒有規則的市場,我們看到許多雜牌軍挺進農村,假冒偽劣產品也在鄉鎮市場到處橫行,這都攪亂了這個市場,令很多人為之苦惱。
可以說,看似平靜的海平面下面其實暗流涌動。因此,當我們準備走進農村市場的時候,我們也真的要好好研究一下如何利用我們的優勢,在冬天將至的時候,先得到一小塊可以取暖的棉被。以什么產品、什么服務、什么價格、什么途徑去進入農村,這些都是必須要回答的問題。在農村,不要說別的,“價格為王”就是黃金法則,你能放低身份,首先做到與你不屑一顧的對手同臺競技嗎?放低了身份,又怎么能擁有你無法想象的價格與土生土長的企業一拼高低呢?做到這些,絕非易事。
生存是唯一的選擇
不管“逾冬的棉被在農村”的觀點是否正確,在寒冬已經到來的時候,在守住城市市場的同時,我們都不會忽視農村,并會想法設法地開辟農村的新市場。這是生存所迫,別無選擇。
生存是首要的選擇。只要活著,盡管冬天來了,我們也會熬過寒冬,迎接春天。